Token空投史:项目需求、女巫攻击、投资心理

作者:pzai.eth来源:mirror2023-05-23

“历史从不重复,只是经常押韵。”——马克吐温

入圈这么久,确实也领过不少空投(不过都很古早)。而随着牛熊的更迭,现在的空投也越来越难获得,并被老外冠上了“女巫攻击”的名头。如果从整个空投发展史来看,其本质是矛与盾,魔与道的较量。本篇文章中笔者试图从自身经历和历代项目空投史来重新理解空投的内涵,并希望从这种重新理解的过程中找寻未来的走向。

空投意味着什么?

跳出Web3,在Web2里其实类似空投的事情数不胜数,不过那些招数一般叫“免费赠送/低价商品”。相对应的,基于本能对便宜实惠更优解的选择,其实就已经产生了羊毛党。笔者在15年的时候曾实操过一些购物平台薅低价商品的事情,不过也都是小打小闹。

从18年以来笔者也接触过不少项目,最早期拥有代币经济的DeFi项目(例如MakerDAO/Aave/Balancer等)是完全没有空投的。在那个蛮荒年代,Uniswap甚至只有Hayden手打的第一版,至于火爆生态红极一时的DeFi Summer都是两年后的事情了。不过当年牛市的时候确实有过很多垃圾币空投。因为在ICO狂潮中,每个代币都想吸引注意力,至今笔者的钱包里还有大量当年残存的垃圾币。与此同时,EVM和智能合约的潜力仍被埋没,所以如果你是项目方,会在那个时候选择空投给自己少得可怜的用户吗?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DeFi的冷清在之后的盛夏被打破,数不胜数的项目开始了群魔乱舞式的狂欢。这里的情况变的很有意思:所有的项目都想拥有流动性。那怎样才是争夺流动性的最佳办法呢?Compound和Sushi其实已经给出了当年的最佳答案——**流动性挖矿。**它可以算得上是链上最早期的空投方式(你交给我流动性,我给你代币)。

在Sushi之后,Uniswap因为看到自己链上流动性的优势地位正在急剧下降,急了,也发了个代币UNI。但跟其他DeFi挖矿的不一样,UNI是只要交互的都有,在本文中我称之为“交互空投”。在整个空投史上,一般公认UNI是交互空投的鼻祖,其特点主要是以交互行为来判断空投资格。相比于前者的“贡献空投”来说更加简单粗暴。在UNI之后,其他项目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效仿其模式,比较知名的像1INCH、LON等。当年空投季中笔者也算是收获不少,也初尝了天上撒钱的快感。

**交互空投与贡献空投的区别:**很多人说交互其实就是一种贡献,但笔者这样区分主要是因为很多项目方是需要TVL/交易额的(比如DYDX/GTC/流动性挖矿等),而后者并非是以交互行为本身而是以贡献量来评判空投资格的。当然,很多项目方的空投模型是这二者的混合。

看到这里,大概也就有了回答问题的底气。把现在的空投的概念换句话来说,就意味着激励人来用协议或者激励早期支持过协议的人。在当时这两个概念是分离的,毕竟没有几个项目觉得激励人来用协议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加上人太少了空投也没用。到现在来看二者又合为一体了,毕竟项目可以直接在一开始就被冠上“空投预期”,然后吸引一大批人朝着模糊的灯塔迈进,也不知道那是否只是一场海市蜃楼。

理解项目的需求

其实我们如果不把项目方与羊毛党对立起来,我们会发现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是**项目方自身对项目运营的要求与羊毛党能提供的数据相匹配。**对于那些大融资背景强的项目,不一定对用户交互有多大的期待,相对应的空投预期也会小些。(说的就是你有恃无恐的Opensea)但对于这些大项目来说,如果自身有交易所/大资本控盘的隐忧,在空投这方面也会大方以待(听说APT当年就是如此)。

简单来说,为什么项目要发空投?对于大项目来说,如果它本身比较去中心化(社区)驱动,其实空投预期就会多一些。因为这些项目很看重去中心化治理对协议的价值(OP就很典型,因为自己本身就扶持公共物品生态,空投也给DAO治理/多签工作做了偏向),而空投算是最平等的治理公平启动。而对于小项目来说,空投其实更趋近于一种功利性的实现,即引导流量的作用。现在但凡是个项目,或多或少都要给社区发点NFT,要不然没人来交互,自己也就落了下风。在这里来说,羊毛党本身又变成了某种扶贫干部式的角色,毕竟你有空投我有数据,各取所需的win-win达成了。

当然,以上都是基于项目方的考量。其实空投做久了,羊毛党对各种各样的规则了然于心,到最后项目方反而大道至简阳光普照,反倒会产生些失落感。但懂得这些规则,其实对自己来说是很好的事情,毕竟整个空投史都是在斗争中学习斗争的过程。

为什么项目需要防女巫攻击?

到这里有个问题很有意思:既然都要发空投了,那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方不能像UNI一样阳光普照呢?这里我举个例子:在NFT交易市场里有一个术语叫Wash Trading,通俗来讲就是刷量交易(在LOOKS/X2Y2等代币经济项目中非常明显)。一般在数据分析的时候这些交互是很容易被甄别出来的,高峰时期二者的刷量甚至占到了90%以上。

而在他们的经济模型之下,刷量本身成为了被默许的女巫(因为他们要挂单量和交易量,就这么简单),但同时这种默许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真实用户的激励程度。对于NFT市场来说,没有真实用户就抑制了生态的发展(当然,套利者会出手)。而同时随着NFT市场的降温和流动性方案的完善,用户的交易越趋集中,这些平台也就更式微。所以但凡他们长期主义一点,其实就会做防女巫攻击的操作,但他们本身就是想要这些量来与当时的Opensea在表面上抗衡一下(虽然也没用)。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部分就是虚假/注水数据消解协议权威性的问题。这里有POAP和Worldcoin两个例子。关于POAP老羊毛党应该比较熟悉,当年在没有Galxe和一众任务平台的时候POAP是很多社区的首选项,但后期因为女巫攻击问题与社区之间的隔阂加大。而当年POAP的一个主要考虑就是过多的注水数据会消解其通证乃至整个协议的认可度(权威性),因为作为公共物品协议存在的它相对来说对用户数据不渴望,而更多追求自家通证在应用/DAO中的认可度。

另外最近Sam Altman的Worldcoin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而World ID本身是需要Orb虹膜验证的,这里甚至已经到了KYC的程度(其实有这事也不例外,毕竟另一个要视频认证的某DID已经被搞过一轮了)。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Web2,大概就是直接封号封ID的程度,但Web3嘛,去中心化的东西你直接管也管不了什么,只能从源头控制一下。

项目如何确认真实用户?

在Web2里,真实用户的行迹可以确认到姓名和电话(甚至身份证号),但在Web3不行。这么说吧,你能在链上行为中确认V神的所有地址吗?当然不能,因为V神可以有很多个地址,而这些地址很多时候是匿名的。所以从现在来看,空投规则的一大转变就是甄别真实用户流程的细化,因为项目方完全不能确定对面交互的是人是鬼(可能以后会是AI)。

比较一下,原来空投比较简单只需要交互一下就有记录,现在可能你需要在链上构建起一整套身份(比如说Gitcoin Passport/链上社交图谱/OATs等等)才能够接近空投的资格。所以在L2空投热潮过后大家也都开始密集的聊“精品号”的构建,其实也是让自己越来越接近真实用户的交互。

说回问题本身,我们不妨来模拟一下真实用户到底是如何在生态里交互的:第一步当然是先买币,而现在在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入金体系,只需要刷信用卡就可以直接打入你的钱包(有KYC~用这种服务更不容易被判断成女巫)。如果是在交易所里,那当然是提出来到钱包咯(热知识:项目方对交易所提币的女巫毫无招架之力)。

到钱包里之后,用户会直接跟协议交互,有的时候会买一些NFT当玩具,也会交互一些常用的DeFi,玩的花一点可能冲点土狗玩点GameFi,顺便在DAO里Social一番投个票。试问一下你们,如果这一套流程跑下来,是不是就完全不像女巫了?

回想一下,以上这套流程是不是很熟悉?对了,这就是奥德赛/任务平台的任务。不管是OP还是ARB,还有最近的Starknet,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即**通过大生态本身的引导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交互链条。**并且由于参与奥德赛/在任务平台的项目基本都是由生态筛选出来的,其本身也会有相应的空投预期,同时叠加与生态的强关联性,直接影响到收益的多寡

总结一下,对于真实交互的用户来说,根本不用担心你的空投资格。但对于羊毛党来说,要注意自己账户与项目乃至生态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做好数据分离以达成收益最大化。

心态与机遇问题

我们一直需要强调一个事实,就是空投预期在官宣之前都是海市蜃楼。所以笔者认为不能让空投成为自我PUA的工具,平常心看待每一种暴富,因为在Web3这么久,一直都是still early。今天你赶上了这趟车,明天又会有新的车到站。另外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珍惜无成本/低成本的机遇。在Web3外,大家其实对这些机遇都不熟悉,到了Web3后会有警惕心理很正常。但我想的是抛开自我PUA的可能,Web3里大家还是很厚道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保持求知的心态和试错的勇气。给你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愉悦和zhaozhao是我在圈子里认识很久的两个KOL,我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这两点,他们现在也都算功成名就了。印象很深刻的是之前偶然点开zhaozhao的Mirror,看到他写的一段关于学习的榜样,其中提到了十七(0x17B)、Niq和我。

前面几位都算比较熟悉的朋友了,十七现在也比较沉寂,Niq从毕业Allin加密艺术家到现在也从NFT牛市的余温中抽离出来,开始做些新的事情;而我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创业的道路。其实去年的zhaozhao已经开始初入Web3了(受Niq的影响),能够做到现在也是非常佩服。提到这些人并不是为了什么感伤或者抒情,只是想告诉大家:保持求知的心态和试错的勇气,Web3不会亏待你,静待花开。